近日,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举办了以"突破传统边界:New Modalities的创新和应用拓展"为主题的行业沙龙,吸引了来自产学研投各界的精英汇聚一堂。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交流,更是一次关于New Modalities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下面整理了各位嘉宾的部分精彩观点以饕读者。错过本期直播的伙伴,可关注「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视频号观看。
17年深耕,全产业链布局构建技术护城河

任德林 博士
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上海CEO
沙龙伊始,任德林博士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战略布局,概括了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的四大核心竞争力:全球领先的蛋白和结构生物学能力(包括冷冻电镜技术)、独特的亲和力筛选体系(从ASMS、SPR到DEL)、卓越的药物化学能力、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设计平台。这些能力在PCSK9小分子抑制剂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这个曾被多家大型药企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在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投资孵化的Dogma公司手中获得突破。团队利用fragment-based筛选找到苗头化合物,结合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化学,在不到两年半时间内完成了从靶点到PCC的交付。Dogma最终被收购,该项目目前已准备进入临床三期,并在全球掀起了新一波PCSK9小分子研发热潮。
在新兴领域,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从2017年开始布局PROTAC平台,任博士表示,"目前全球头部做PROTAC和分子胶的客户里,至少一多半都是我们的客户。"在多肽领域,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建立了从噬菌体展示、DEL环肽库到AI辅助设计的完整平台。在ADC/PDC方面,公司也完成了临床前研发的全流程布局。

(图1: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New modalities布局全景)
从分子到基因到再生:药物研发的三大进化

单永强 博士
单永强博士用"分子-基因-再生"三个层面梳理了药物研发的演进历程。无论什么样的模态,最终还是要解决疾病,他开门见山地指出。
在分子层面,药物的目标是调控生理病理功能。从天然产物分离的小分子,到重组蛋白、抗体,再到PROTAC等新型降解剂,核心是实现精准靶向和多功能联合。单博士特别强调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领域——小分子调控核酸。随着AI和结构生物学的深入理解,小分子调控核酸已成为可行方案。罗氏开发的调控SMN2剪切的小分子Risdiplam已成功上市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

(图2:靶向RNA结构的小分子药物: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引发生物学效应)
基因层面代表了更深层次的干预。从siRNA实现基因敲低,到mRNA直接在体内表达功能蛋白,再到CRISPR基因编辑,这些技术都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单博士认为mRNA技术值得关注,有望改变创新药物的研发格局,取代部分抗体或蛋白类药物。恒瑞的HGF mRNA已在2024年4月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临床的非疫苗类mRNA治疗药物。
再生医学则代表着最前沿探索,从iPS细胞来源的组织器官到CAR-T细胞治疗。济因生物的in vivo CAR-T数据显示有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所谓"未来疗法"其实已近在眼前。
但单博士并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创新。他引用斯坦福教授观点,提出真正的创新应基于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三要素交集。"创新药的本质是转化科学,New modalities会不断发展进化,关键是匹配好,去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
New Modalities需要怎样的药效评价

崔俊青 博士
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上海生物副总裁&药效部负责人
从肿瘤、自免到GLP-1减肥药热潮,抗体、PROTAC、多肽、XDC等创新药物不断涌现,药理学如何跟上多元化研发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崔俊青博士介绍了公司的一体化药效学平台。该平台涵盖小分子、多肽和大分子等的DMPK研究、免疫学检测、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药效评价等全方位服务能力。
"做药实际上就是从两个维度,一个是靶点,另一个是chemical space",崔博士概括了药物研发的本质。在这个框架下,他重点介绍了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开发的一个创新性工具——FcRn体外转运系统,这是一个可以在细胞水平预测抗体和ADC体内药代动力学表现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如果客户给我们10个甚至100个抗体,我们一周就能完成筛选,告诉你哪些抗体的PK表现会更好。"
崔博士详细解释了这个系统的原理。抗体在体内的长半衰期主要依赖于FcRn(新生儿Fc受体)的保护作用。FcRn在酸性环境下与抗体高亲和力结合,在细胞内保护抗体不被溶酶体降解,然后在弱碱性环境下释放抗体回到血液循环。研发团队利用转染了人源化FcRn的MDCK细胞,建立了模拟体内FcRn循环的跨细胞转运系统。最令人信服的是验证数据——测试了所有已上市抗体后,发现我们的数据与FDA公布的临床半衰期数据的相关性至高达到0.84。

(图3:人体半衰期(T1/2)与细胞实验结果之间的PK相关性)
在自身免疫疾病模型方面,崔博士团队建立了覆盖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炎症性肠病、哮喘等主要疾病的动物模型库(见图4)。他特别提到肺功能检测这个稀缺能力,"目前上海这一服务尚不普及,我们会逐渐提供。"在肿瘤模型方面,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配备了最先进的活体成像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生长,特别适合评估ADC的旁观者效应。配合免疫学检测能力,这个一体化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从体外筛选到体内验证的完整解决方案。

(图4:CIA模型中的临床和组织学评估)
崔博士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有客户发现PCSK9抑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超过100%达到120%,非常困惑这是好是坏。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团队通过大量DMPK数据分析解释了这是肝肠循环导致的正常现象(见图5),"这样的专业建议打消了客户疑虑,也体现了我们多年积累的价值。"通过对每年服务的上千个项目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能够为客户提供越来越精准服务,包括小分子ADME,大小分子PK分析和预测、分子和细胞水平免疫学分析、体外机制分析、药效和临床前安全性分析等服务、提供一系列决策方案支持从而推进了国内外客户项目运行。

(图5:PK数据)
AI加持,抗体与多肽的双向改造

邓新宇 博士
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上海生物副总裁&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负责人
邓新宇博士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视角——药物模态的相互转化。作为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大分子平台负责人,他分享了抗体改造成多肽、多肽融入抗体,以及抗体与多肽偶联等创新药物设计思路与典型案例。
例如,邓博士分享了将抗体CDR区改造成多肽的创新案例。研究团队通过扫描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CDR区,筛选出对亲和力贡献最大的六肽片段,并将其融合至约120个氨基酸的小蛋白骨架中,最终获得亲和力达20余纳摩尔、兼具更佳组织渗透性和更低生产成本的融合蛋白。另一案例中,研究者将针对TNF-α的抗体CDR区嫁接至化学合成的分子骨架,该分子不仅表现出良好的亲和力,还可通过“一锅式”化学合成实现多肽融合小分子的低成本快速制备。
多肽改造成抗体的案例同样精彩。安进的Romiplostim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具有激动活性的多肽,该多肽与内源性配体无同源性,随后多肽与抗体Fc段融合表达。该设计有效避免了免疫交叉反应问题,并兼顾了半衰期与分子稳定性。在另一个Nrf2蛋白相关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复合物结构分析确定Nrf2与Keap1结合热点,并在抗体库中筛选匹配的CDR骨架,最终获得亲和力达4.1至5.4纳摩尔的抗体。
最值得关注的是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AIDD平台的实战案例。在双特异抗体优化项目中,团队需在保持抗原B高亲和力的同时提升对抗原A的亲和力,并对12个以上位点进行突变以实现专利突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邓博士坦言,“但仅经过两轮优化,我们就获得了5个满足全部要求的抗体(见图6)。”在多肽优化案例中,研究团队通过点突变与分子延长,使多肽的亲和力、活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结构研究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揭示,多肽可稳定嵌入靶点的功能性口袋,充分展现了AI与结构生物学融合的强大能力。在另一个不同定点偶联ADC分子的成药性预测项目中,AIDD团队预测AB5分子表现最佳,其次为AB3,AB4相对较弱。崔博士团队随后通过血浆稳定性与体外跨细胞转运实验验证,结果与预测完全一致——AB5在300余小时后仍保持优异完整性,并在转运实验中表现最稳定(见图7)。
“这充分展示了我们AI平台在预测与实验验证方面的高度协同能力。”邓博士总结道。

(图6:基于AIDD的抗体亲和力微调与专利突破)

(图7:In Silico定点偶联设计)
圆桌讨论中的深度碰撞

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首席创新官,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创新中心负责人戴晗博士主持的圆桌论坛将讨论推向了深入,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CSO/Co-CEO蔡家强博士、礼来(中国) 创新合作中心高级总监刘扬博士、斯道资本投资合伙人,核舟医药acting CSO李虎博士、海量药科CEO孙海丰博士(上图从左向右)围坐在一起,就New Modalities如何重构药物研发底层逻辑展开深入对话——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验证再到临床试验,新模态如何提升全流程效率?又面临哪些潜在风险?
蔡家强博士指出,New Modalities发展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基于新机制发现,如西咪替丁通过发现H2受体革命性地改变了胃溃疡治疗;二是基于技术突破,如in vivo CAR-T需要解决慢病毒基因插入风险。他以ADC为例强调,非靶向内吞导致的毒性是核心挑战,需要开发在正常组织完全稳定、只在肿瘤细胞中裂解的连接子。
刘扬博士强调,New Modalities必须以终为始,基于患者需求进行开发。在靶点层面,PROTAC等蛋白降解技术可以突破传统不可成药靶点,特别是在CNS等困难领域可能有重大突破,但礼来更倾向于有人类数据支持的靶点。在技术层面,如in vivo CAR-T可以帮助没有细胞治疗基础设施的公司跨越技术壁垒,通过LNP等成熟技术实现传统生物制药过程中的某些捷径。
李虎博士从投资和药物开发的双重经验出发,强调靶点选择仍是最大风险。在他看来,如果靶点选错了,无论用什么modality都无法成药;如果靶点正确,就要考虑不同工具的适用性。从投资角度,不仅要考虑能否做出药,还要考虑商业化可行性和市场规模。不同modality各有优劣:小分子生产成本低、口服给药方便,但靶点特异性不够高;抗体特异性很高但有成本高和免疫原性风险;多肽介于两者之间,既能实现高亲和力又能口服给药,但多肽的合成、成药性的开发和靶向递送仍面临挑战。
孙海丰博士作为环肽领域先锋,分享具体开发挑战。在口服环肽开发中,需要解决hit发现和成药性优化两个关键问题。环肽成药性优化还面临渗透性、半衰期、代谢种属差异等挑战,虽然分子较小但要实现一天一次给药仍需在分子设计及制剂开发等方面大量且细致的研究。在CMC方面,因涉及较多非天然氨基酸原料,早期开发和后期临床研究会涉及到合成工艺较大变动,需要尽早考虑合成工艺等关键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New Modalities研发需要以终为始,从临床需求出发,同时在早期就整合CMC、临床和监管等多学科视角,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将创新药物推向市场,造福患者。
Copyright © 老版新葡萄8883官网版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9036061号